晚唐浮生

孤獨麥客

歷史軍事

“哚!”壹枝羽箭破空飛來,釘在盧懷忠高舉著的牛皮圓盾上。
箭矢的力量很大,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七十章 布告中外之壹

晚唐浮生 by 孤獨麥客

2024-6-22 09:56

  四月壹晃而過。
  至五月,全國各地的《請加尊號表》、《請上尊號表》如雪片般飛來。
  其中不乏“言辭懇切”的,比如有人“泣血上書”,有人“椎心懇求”……
  對這些行為藝術,邵樹德統壹大加批判,末了讓中書擬旨,給這些人降幾級官,讓他們知道拍馬屁太過分是什麽下場。
  對於那些言之有物的,比如認真分析加尊號後的政治影響,對於整合草原、漢地兩大勢力,將其合二為壹的好處的,他則認真回復,同時令吏部考功司查看他們的政績,合適的就予以升官。
  狠抓官場實事求是的風氣,這是他壹貫的態度。
  即便不能百分之百做到——事實上他也偶爾違背——但要盡量往這個方向靠攏,時不時給官員們敲敲警鐘,讓他們知道滿嘴胡謅、空洞無物的奏疏,在聖人那裏是行不通的。
  六月初,收到的請上尊號的奏疏越來越多。
  各正州就不說了,邵樹德重點看羈縻地區的。
  從去年十壹月開始,到如今八個月過去了,經過這段時間的醞釀,南方各道羈縻地區的部落使們紛紛上書,請加尊號——這是意料之中的。
  陰山、燕山、河西、磧北、遼東諸蕃部,因為距離近,快馬傳遞之下,也沒有慢多少。
  甚至就連泰封的使者,都已經乘船青州。
  到六月中,就連青唐諸部、仲雲國、於闐國都已經上書——因李聖天人在長安,他當場寫了壹份,比所有人都快。
  值得壹提的是,邵樹德剛剛冊封的積石州刺史燒阿竹多也快馬遣人上書,十分恭順。
  積石州是新設的羈縻州,以通頰部首領燒阿竹多為刺史,世襲罔替,大致位於後世果洛及黃南州南部的黃河及其支流流域。
  海拔甚高,牧場質量只能說湊合,故羈縻了事。
  現在還沒到的,也就碎葉、熱海、伊麗、北庭諸部了。不是因為不願,實在是路途遙遠,未及趕來——邵樹德剛離開西域年余,他不信那些人頭皮癢了敢作死。
  另者,百濟、新羅使者還在趕回家的路上,等他們怕是黃花菜都涼了。
  至於日本,他壓根沒考慮。
  前幾年使者入京,說是請求冊封,禮部、鴻臚寺給了不少賞賜。但邵樹德深刻懷疑是不是日本使者自說自話,兩頭騙,居中撈好處了。
  這個國家,桀驁不馴,過於裝逼,他也懶得搭理了。
  六月十五日朔望大朝會,他於太極殿內坐朝,正式受尊號“建文神武無上皇帝”,此為草原、漢地共主。
  朝散後,大批信使離開長安,五百裏加急前往各道。
  六月十六,他又在蓬萊殿召見終於抵達長安的波斯使者……
  ……
  仙州顯義縣(今長春)白樺鄉楊村西原,楊渥釣了半天魚,壹條也沒上鉤,氣得直接將吊桿甩在河裏,起身走了。
  壹大早就興沖沖過來,被蚊子咬得夠嗆,結果啥也沒釣到,氣死人了。
  回到村中楊家大宅,沒顧得上和妻子說幾句話,又帶著兩個仆人,翻身上馬,去州城玩耍去了。
  從淮南遷來的楊氏家族總共有數百口人,大部分安置在顯義縣,小部分在扶余縣(今農安)。顯義縣的又主要落戶在白樺鄉,楊村六十八戶百姓,除五戶府兵、三戶渤海人、兩戶契丹人、壹戶靺鞨人外,幾乎都是楊家人,故村名也叫“楊村”。
  楊村離州城不遠,馳馬半個時辰也就到了。
  三人將馬兒寄存在羊馬墻內,準備入城。
  渤海時代,扶余府的理所在扶余縣。
  大夏時代,仙州理所在顯義縣,故這座城池經歷過擴建。
  老城在西半部,歸顯義縣管,新城在東半部分,歸仙州管。
  但不管西城還是東城,熱鬧的地方總在南半部分。官衙、宅邸、驛站、倉庫、軍營等多設在北半部分,涇渭分明,明顯的漢地傳統風格。
  羊馬墻附近,附郭搭著低矮建築。建築以木茅草搭成,十分簡陋,多為從鄉下遷來州城的渤海、靺鞨百姓居住。
  楊渥好歹來了幾年了,知道這幫人,就壹個印象:可真扛冷啊!
  那破房子,即便修在像樣背風處,冬天壹來,仍然十分寒冷,不知道他們怎麽熬過來的。
  破房子外晾著許多魚幹,腥臭無比。
  楊渥聞著了更氣,老子身上多了七八個蚊子包,壹條魚沒撈著,妳們故意掛著這許多,氣我呢?
  “把這些魚幹全買了!”楊渥脾氣上來,大手壹揮,下令道。
  兩個仆人妳看我我看妳,各自暗嘆壹聲,上去講價了。
  渤海人看到來了這麽壹位傻帽大主顧,猶自不敢相信,待看到黃澄澄的建極通寶時,立刻眉開眼笑,操著蹩腳的漢兒語,將能找出來的所有魚幹都塞給了二人,順便附贈自家編織的柳筐。
  “味道還不賴!”楊渥隨手從屋檐下扯落壹段魚幹,塞進嘴裏嚼了嚼,心情好了壹些。
  遼東諸州,無論蕃漢,都喜歡生吃魚幹、兔幹、鹿舌之類,傳聞當年聖人就是這麽吃的,大夥紛紛效仿。
  “走,進城!”吃完半條魚幹,楊渥將剩下半條仍給了壹個渤海小孩,倒背著雙手,當先而走。
  仆人將魚幹寄存在羊馬墻附近的壹個熟人那後,也屁顛屁顛跟在後面。
  今天聚集在城外的渤海人、靺鞨人似乎少了很多。他們剛才也打聽了壹番,得知州府、縣衙撥款修建陂池,把人都喊走了。
  入城之後,卻見街道熙熙攘攘,人流如潮。
  數月沒來,好像又變了些模樣。
  城內新修了壹座寺廟,也不知道誰出的錢——今上不太喜歡僧人,無論蕃僧還是漢僧,讓朝廷出錢有點難。
  再壹打聽,還真是朝廷出的錢,曰“同光寺”,這可就邪門了。
  楊渥站在這座還處於興建之中的佛寺,卻見屋檐高挑、鬥拱碩大、雄渾大氣。
  “仙州沒有營建士,這同光寺還是到安東府請人出圖修建的呢。”壹位在寺門外指揮工匠刷漆的老者笑了笑,說道。
  楊渥並不回答,而是聚精會神地打量著。
  與城內絕大部分建築壹樣,同光寺以木質結構為主,整體繼承了北地粗獷豪邁、肅穆威嚴的風格,與江南的細膩柔美又不壹樣。
  “還不知杖翁高姓?”楊渥問道。
  “高姓?”老者苦笑了下,道:“渤海哪有什麽高姓?我姓章,渤海人,又或者是靺鞨人,都無所謂了。幾代過去,就只有夏人了。”
  楊渥楞了壹下,左右看了看,見數步之內無人,壓低聲音道:“妳不恨朝廷?”
  老者嚇了壹跳,仔仔細細打量了下楊渥後,亦低聲道:“小郎君莫開玩笑。遼東太平世道,此皆朝廷之功,恨什麽恨?”
  太平世道?楊渥仔細回憶了壹下,好像、似乎、也許——真的太平十年了。
  “小郎君莫瞎想。”老者語重心長地說道:“我看妳語帶吳音,應是南方來的吧?難怪。”
  “南人剛來的時候,總是滿腔怨恨,這不舒服,那也看不慣。這類人,我也認識幾個。不過,現在壹個個都消停了。”
  “在這地廣人稀的地方,妳縱有滿腔怨恨,卻也無處發泄,更不敢發泄。妳道妳苦,有人比妳更苦,他都服了,妳還什麽不服的?”
  “杖翁說得是——”楊渥問道。
  “看到城門口的告示沒?”老者說道:“仙州靺鞨氏族首領二十八人,聯名上書,請聖人加尊號。聖命已經五百裏加急發過來了……”
  “聖人怎麽說?”楊渥急切問道。
  “龍顏大悅啊。”老者搖了搖頭,道:“各氏族首領,分賜有差,有的甚至還得了官。聖人又許其請求,將各氏族丁口編戶入籍,永為大夏百姓。”
  “加尊號……”楊渥喃喃道,然後像是想到了什麽,又問道:“胡扯!那些靺鞨氏族頭人把丁口看得比命根子還重,怎麽可能交出去?”
  老者像看傻子壹樣看著楊渥,沒多解釋,只強調了壹遍:“他們是自願的。”
  說完,便回了寺門裏頭,顯然不想多說了。
  楊渥有些不忿。加個尊號而已,有什麽大不了的?邵樹德也是賊性不改,借此逼迫人家表態,又收壹波好處。
  仙州的靺鞨部落本就不多了,被這麽壹搞,那些氏族頭人多半也沒理由繼續把著手下的丁口不放,只能捏著鼻子交出去,這買賣做得!
  嘟嘟囔囔離開同光寺後,楊渥繼續在街上閑逛著。
  畢竟是遼東小城,與中原大城市嚴格劃分不同功能坊市的布局不壹樣,這裏直接就是街巷制了,店鋪、民居雜在壹起,非常亂,但也很有煙火氣。
  有漢人在賣豆油、蜂蜜,有渤海人在賣稻粱、粟麥,有靺鞨人在賣栗、柿、棗、梨等山裏摘來的果子,甚至還有契丹人挑著壹擔鹿皮過來售賣……
  楊渥註意到,比起半年前,店鋪還是那些老面孔,顯然沒換東家。
  不過,他們的服飾、裝束卻在壹點點改變。
  至少,那個專門賣雞冠壺的契丹商人就蓄上了頭發,不再是之前那副髡發的模樣了。身上的皮裘也脫下了,換了壹身漢人常見的服飾。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不遠處傳來壹陣抑揚頓挫的朗誦聲。
  楊渥尋聲望去,卻見壹小吏站在州衙外墻旁,手中拿著壹份卷冊。
  周圍密密麻麻圍了數十人,觀其衣著,都是本州本縣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艹,聖旨都傳到仙州來了!
  楊渥心中了然。像加尊號這種大事,壹定會昭告天下,即“布告中外”、“鹹令知悉”。
  這場景,與漢地任何壹個縣城,有什麽區別嗎?
  縣紳耆老,謹遵朝廷號令——至少表面上如此。
  商徒工頭,要麽不敢造反,要麽積極向漢人靠攏。
  鄉野之中,與漢地豪強地位相仿的部落氏族頭領,被朝廷打壓得那麽狠,最後也昧著良心上表請加尊號,並交出氏族、部落的人丁,接受編戶齊民。
  “建文神武無上皇帝……”聽到小吏讀出的尊號時,楊渥心緒亂糟糟的,突然間就不想逛街了。
  邵賊連遼東這些蕃子都能收服,這無上皇帝——嘿,並不完全是吹噓啊!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