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孤獨麥客

歷史軍事

“哚!”壹枝羽箭破空飛來,釘在盧懷忠高舉著的牛皮圓盾上。
箭矢的力量很大,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十章 考功

晚唐浮生 by 孤獨麥客

2024-6-22 09:56

  政事堂等機構已經在收拾行裝了。
  臨走之前,各類賬冊、典籍、公函、文書抄錄壹份存放於長安,原件則帶回洛陽。
  官員們也抓緊休沐的時間,在家整理各種資料。
  大夏四京,除南京外,其余三京聖人都長久逗留過。
  很多官員為了方便遷徙,想辦法在各個京城置辦宅院,並安排信得過的仆人甚至是兒子留守。
  當然,白居易曾說“長安居,大不易”。
  京城的房子,官員們都不壹定買得起,能置辦多少,全看各自的實力了。
  反正高級官員有朝廷提供住房,卸任後才收回,中低級官員就只能各顯神通,想辦法租房、借房了。
  有的時候,就不得不感慨人的命運在時代面前的無力了。
  前唐之時,有些飯都不壹定吃得飽的人在長安有房子,但做到五品官的朝廷大員卻買不起。
  到了大夏,情況仍然差不多。
  昔年張全義修復了洛陽東南壹角,安置百姓。那些百姓的房子,價值十倍、幾十倍地往上漲,甚至漲了壹百倍的也不是沒有——當時花了十幾緡錢,現在價值千余緡。
  這是時代的紅利,無解。
  趙光逢、蕭蘧二人抓緊最後的時間,在中書省碰了下頭,將最後壹份官員任免名單確定了下來,然後發往門下省。
  “此例壹開,有些事就註定了。”趙光逢看著密密麻麻的名單,有些感慨。
  總計140位預備官員,差不多已經定了110人。
  剩下30人尚需等待實缺,但他們的優先級比較高,壹般而言,壹年內都會陸續安排出去。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這30人中,居然有25人是進士,只有五個人是農科出身——水平相對較差,占了固定名額的便宜。
  至於其他雜科,其實倒沒那麽難,因為他們的去處基本固定,錄幾個人事先就差不多定好了。
  比如三史科錄取了七人,實缺有三個。按照以往的原則,這壹屆就只會錄三人,然後送他們前往史館等衙門,接替空缺,屬於“專業對口”。
  這次加了四個人,純粹是編纂《同光全書》需要壹些承擔繁重的校對、抄錄、編纂工作的史科低級官員,於是他們享受了壹把紅利,進入了官員編制之內,且立刻就有實缺。
  三史科出身的官員不會有什麽前途,最高做到六七品,位置還很少,不會引得大人物的關註。但農科就不壹樣了……
  蕭蘧接過名單,仔細看了看,覺得沒什麽問題,就在上面署名了。
  其實,國朝官員的整體年齡還是不小的。
  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之前有大量立功受賞的武夫進入官場,占了文職,若無大錯,壹般不能罷黜,得等他們致仕或者老死。
  這個時間快了,畢竟今上都62歲了……
  三年後的科舉,將錄取進士、農學、明算、明法四科總計190人,外加零零散散的雜科,大概二百人出頭的樣子。
  單靠這些人,肯定是不夠填滿全部官位的。
  但大夏與前唐壹樣,有多種渠道選官。
  戰場上舍命搏殺,立下大功的人,要不要給蔭庇子孫為官的名額?當然要。
  去年阿賴山谷之戰,波斯諸貴族集結數千私兵古拉姆斷後,敵甲胄精良,陣列整肅,又有教士鼓舞士氣,看起來頗為耐戰。關鍵時刻,李嗣源率五百人直沖敵陣,身先士卒,舞錘奮擊,連殺波斯軍校數人,最終動搖敵士氣,幾乎全殲了這股精兵。
  阿賴山腳下,敵軍再度聚集起了壹支斷後部隊,意圖掩護主力撤退。李嗣源單騎沖陣,生擒壹百夫長而回,大夏禁軍在他勇猛的鼓舞下,全員都“燃”了起來,鼓噪而進,殺得波斯人潰不成軍,墜落山谷者不計其數,輜重、羊馬、財寶、車輛遺棄了壹路。
  憑借這兩戰,李嗣源得了壹個蔭庇名額,他給了兒子李從榮,這次也在放官名單內,直授滑州白馬縣令,比進士的初授官位還高。
  妳若堵塞了這條門路,人家還願意拼命嗎?別說給錢,錢的激勵還不夠大。
  人家戰場上豁出命去,斬將奪旗、力挽狂瀾,給朝廷做出的貢獻,可不壹定比妳小啊!
  這樣的人物,只給錢合適嗎?
  妳若苛待他們,早晚會付出代價,京城讓人壹鍋燴了也不是不可能。
  相反,如果承認軍功的尊貴,那麽就會激勵更多的李嗣源出現,妳的部隊就會讓人膽寒。
  軍功之外,還有其他幾條渠道。
  政治,其實就是分蛋糕的藝術。妳選擇了誰,放棄了誰,減少了誰的利益,增加了誰的好處,結果都會顯現出來。
  “進士日漸式微……”簽完字後,蕭蘧端起茶碗,覺得有點可惜。
  當然,也沒那麽可惜。
  他們這些世家大族,做官不壹定靠科舉。
  與皇室聯姻,就是壹條路子。
  培養壹些文武雙全的人去邊塞立功,也是壹條路子。
  即便科舉,他們的優勢也很大。
  蕭氏這壹次就有壹個人中進士,壹個人中了農科。天地良心,蕭蘧沒打過招呼,也沒法打招呼,人家是靠自己本事考中的。
  幾百上千口人的大家族,總會有幾個聰慧的,傾盡全力培養,如果運氣好,就考上了。
  “太子到哪裏了?”趙光逢突然問道。
  蕭蘧微微壹笑,道:“在南京巡視,聽聞去了司農寺的衙署。他們在江中小島上培育瓜果,太子很感興趣。”
  趙光逢拱了拱手。
  聰明人說話,點到即止。說這麽多,已經夠了。
  “放官的農科學子,著考功司員外郎慎重評判。”趙光逢對前來接名單中書省令史說道。
  “遵命。”令史稍稍等了壹會,見蕭蘧沒有說什麽,便離開了。
  考功司是吏部的壹個下屬機構。
  每年年中,諸州別駕或長史先召集轄區內官員,當眾宣讀每個人前壹年的功過,議其優劣,評定等級。
  當眾宣讀之時,如果有異議,可當場提出,然後“眾議”。
  考評共分九等,評定結束後,刺史審核無誤,由朝集使帶至京城,遞交給門下省。
  以上是外官。
  在京朝官的功過評定同理,由各衙署主官負責,提交門下省。
  門下省再轉發吏部考功司。
  考功司郎中最終確定在京朝官的功過等級,員外郎負責諸道州外官功過的評判。
  天子指定“京官位望高者二人”——壹般是宰相——檢校、復核這兩位的評判。
  又有給事中壹人,監督京官的考評、審核過程;中書舍人壹位,監督外官的考評、審核過程,並記錄在案。
  制度是嚴密的,有人評判,有人審核,有人監督,還留有文字記錄。但在實際操作中,宰相的意見是最重要的。
  趙光逢讓考功司“慎重”,說得比較隱晦,其實就是讓他們別故意使壞。
  聖人的態度,無人不知。
  進士紮堆的吏部,可別亂來,若事情做得難看了,政事堂的宰相們也要受牽連,故稍稍提醒壹下。
  蕭蘧見沒什麽事了,打算起身離去。
  趙光逢連忙攔住,道:“亞隆河谷之事,蕭侍郎怎麽看?”
  “還能怎麽看?”說起這事,蕭蘧有點想笑,但他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因此壹臉肅然道:“聖意冊封延孫為忠勇亞隆王,吐蕃那邊亦無反對,願擁延孫為主。對朝廷而言,惠而不費,有何不可?”
  當然,單說這事確實沒什麽可笑的。
  吐蕃四分五裂,割據戰亂不休。但時至今日,只有極少數由農奴起義領袖轉化而來的新貴族稱王稱霸,絕大多數官員、軍將、貴族仍然以贊普下屬自居,沒有自立。
  這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中原有點不可思議,但吐蕃自有國情,屬實正常。
  從亞隆河谷趕來的使者們已經與延孫見過面了,過程比較順利,最終決定擁延孫為贊普。如今只需派人回去知會壹聲,後方的將官們分配好利益,延孫就能回去當贊普了——局促於亞隆河谷壹地的“小贊普”。
  聖人在這件事上的決斷沒毛病,諸位宰相、樞密使也沒意見。
  壹文錢沒花,就出壹紙詔書,名義上得了壹個藩臣,還有什麽不滿意的?
  蕭蘧想笑的是聖人給鐵哥的次子賜漢名壹事。
  最初打算賜名“邵知怙”,當時在場的蕭蘧趕忙隱晦地勸阻。
  熟悉大夏的都清楚,聖人賜名者,得“知”字輩的,壹般都沒那麽簡單。
  妳給“知”字輩就算了,賜名“知怙”是何意?太明顯了吧?
  還好,聖人最終聽勸,賜名“知歸”。
  延孫的獨子漢名“邵知非”,當時蕭蘧就有勸聖人更改的沖動。
  妳“用”了人家妻子,生了孩子,更打算讓這個孩子繼承大位,還取這個名字,有點過了啊。
  “蕭侍郎所言極是。”趙光逢點了點頭,道:“那就這麽定下了,在離京之前,加緊辦理了吧。”
  忠勇亞隆王冊封完畢,延孫自可回去當他的贊普,但妻兒留在京中為質,這是大夏的規矩。
  他走後,就剩象雄那邊了,問題不大。下半年的時候,鐵哥應該也能回去當個“小贊普”。
  他們哥倆這壹搞,偌大的吐蕃,可能就再也無法統壹了。
  對大夏來說,這不是壞事。
  妳們越分裂、越弱小,“漢地獅子贊普”、“經典皇帝”、“孔子小化身贊普”才更容易發揮影響力。
  不知不覺間,這個天下竟然這般廣闊了。
  單從土地上來說,很多地方沒費多少力就拿下了——至少名義上如此。
  遙想開國前後,王師攻伐二朱、王師範、河北諸鎮,打得那叫壹個膠著。
  打完之後,地盤也沒見擴大太多。
  但到了最近十年,大夏開疆拓土簡直可以用“鯨吞”來形容。
  發生這麽大的變化,只能用水到渠成來形容。
  趙光逢幾乎與蕭蘧同時擡頭,看向掛在正廳中央的輿圖,然後目光碰觸,相視壹笑。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