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狀元

天子

歷史軍事

睜開眼,壹陣朦朧。
當瞳孔重新聚焦,面前卻並不是平素習慣見到的白色,而是青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七百七十章 會試風波

錦衣狀元 by 天子

2023-11-5 17:28

  朱浩無論是跟朱四,還是跟孫交,都在傳達同壹個思想。
  楊廷和在朝的時候,我方所做的壹切事,都不是為了奪權,而是打壓楊廷和在朝野的威望和影響力,只要這個目的達到了,哪怕壹些地方失去控制權,也是值得的。
  因為等楊廷和退下去後,若楊廷和的威望沒倒,那他的人繼續盤踞朝中要職,威脅皇權。只有楊廷和的威望已難以支撐局面,朱四也就有理由對蔣冕、毛紀、喬宇、林俊這些人動手,讓他們跟著滾蛋。
  到那時,朱四徹底控制朝堂,權力不用爭就到手了。
  現在去計較西北壹隅之地的得失,看起來重要,但其實意義不大。
  孫交明白到這壹點,也就不再多問。
  ……
  ……
  朝會上。
  朱四下旨讓唐寅、朱鳴陽二人聯手調查有關會試是否存在作弊現象,三天期限轉眼即到。唐寅無官品在身,這種殿前陳報之事,唐寅自然不會出面,就由朱鳴陽在朝會上向群臣做詳細說明。
  朱鳴陽當眾奏報的內容其實就壹點……
  所謂的科舉舞弊傳聞,全都是子虛烏有。
  等朱鳴陽退下去後,朱四對其評價很高:“難得朱卿家能用短短三天時間,就把事情查明白,還牽涉進案情的卿家壹個清白,實在可喜可賀。現在就將此事公之於眾,以平息輿論。”
  刑部尚書林俊走列:“陛下,應當拿坊間傳播此等謠言者,以傳播不實言論之罪,加以懲處。”
  或許在林俊看來,平息輿論不能由朝廷被動調查後出面給士子解釋,而應該把傳播謠言的讀書人抓幾個出來法辦,這樣剩下的就不得不噤聲。
  殺雞儆猴!
  朱四面帶遲疑之色,皺眉問道:“林卿家,有此必要嗎?”
  林俊堅定道:“有!”
  身為刑部尚書,主管大明刑獄,似乎林俊有意要給那些讀書人立規矩,不能隨便質疑朝廷,更不能讓朝廷自查平息妳們的議論。
  說淺白點。
  給妳們臉不要臉?
  那就刑罰侍候!
  朱四道:“朕看不必了,首先他們只是質疑考取會試前幾名的人,學問上是否真的夠格。其次呢,他們也沒有攻訐朝廷的意思。所以,不必興師動眾吧?”
  林俊很生氣:“陛下,質疑大明科舉,便是攻訐朝政,非嚴懲不可!”
  “唉!”
  朱四嘆道,“林卿家,朕要的是平息輿論,不是把小事鬧大,妳若堅持的話,豈不是有違朕寬仁治國的想法?畢竟讀書人還是要尊重的。”
  朱四的意思,朕對妳們夠尊重了吧?
  認真聽取妳們的意見,現在還跟妳們講道理。
  若妳林俊要代表朝廷對普通士子立規矩,那朕是不是也可以對妳們這些當官的讀書人立規矩?
  怎麽不懂得將心比心呢?
  林俊還要說什麽,卻見蔣冕沖著他連連使眼色,林俊只能恨恨然退下。
  這壹幕,恰好被朱四捕捉到。
  朱四心想:“果然如朱浩所說,現在姓楊的遇事多不出面,讓他的跟班姓蔣的沖鋒陷陣,這群人真是沆瀣壹氣,敗壞大明朝綱,根本就沒把自己當臣子……哼,朝廷到底是他們的,還是朕的?”
  “好了,對外宣揚調查結果壹事,交給禮部完成。”朱四正色道。
  禮部尚書毛澄出來領命。
  有關會試出現舞弊的風波,看起來就在這種君臣默契中結束。
  ……
  ……
  朝廷的設想很好,有了輿論風波,朝廷查壹下,給下面壹個交待,就算是“辟謠”,下面的人就該老老實實不會再質疑。
  這種辟謠,也是煞費苦心,不然為什麽要壹次出動禮科都給事中和已致仕曾深受科舉舞弊之害的唐寅?
  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很殘酷。
  朝廷的辟謠發布後,非但沒起到正面的效果,反而火上澆油,可說是瞬間就把京師士子的輿論給點燃了。
  我們議論這次會試有貓膩,結果朝廷派人象征性查了查,就告訴我們沒有此事?
  搞啥呢?
  先前還只是讀書人間議論,現在發展為有人跑去文廟靜坐哭訴。
  在大明,哭廟是很有效果的聚眾抗議行為,主要由江南士子發起,因為他們看到了皇帝對待普通讀書人的優待,若真如林俊那般,嚴厲懲戒壹些讀書人的話,他們就不敢亂來了。
  正是他們看到先前隨便議論壹下,就逼著朝廷自查,雖然效果不明顯,但他們還是願意更進壹步。
  鬧壹下,或許會試結果就能推翻,沒中貢士的就有翻盤的機會。
  不鬧,那就只能等三年後再來,誰知那時會不會再整出什麽幺蛾子來?
  沒有讀書人願意承認自己學問不行,尤其是參加會試的都是各省讀書人中的翹楚,乃是從鄉試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舉人。
  現在民間對於科舉舞弊傳得沸沸揚揚,他們便覺得自己受到打壓,再加上這次內閣首輔那不學無術的兒子楊惇都考過了,壹個個更覺得其中有隱情,只是朝廷不想對外公布罷了。
  或許連皇帝都被姓楊的裹挾了呢?
  ……
  ……
  楊府。
  楊慎近日已正式晉升為侍講。
  他當上侍講後面臨的第壹件事,就是遭遇民間對於這次會試的懷疑,這股矛頭甚至直接對準了翰林院,有不少讀書人跑去翰林院門口鬧事。
  雖然抓了幾個,但好像已控制不住局面。
  “……錦衣衛出動抓人,但凡到官府鬧事的,壹概都被擒拿法辦,但到文廟、貢院等處去的,卻沒有嚴格制止,是否應當通知順天府或五城兵馬司,讓他們看情形拿人?”
  楊慎感覺問題很嚴重。
  所以他現在對父親的建議,是趕緊拿人法辦,如此才能及早平息事端。
  楊廷和面色陰郁,搖頭道:“用修,難道妳就沒想過,這件事或跟陛下在背後推波助瀾有關?”
  楊慎詫異地問道:“可是父親,陛下從壹開始,就堅定地站在您這邊,還派人調查,照理說……”
  “結果呢?”
  楊廷和問了壹句。
  楊慎琢磨了壹下,回道:“結果不盡如人意。”
  楊廷和嘆道:“或許陛下從壹開始的目的,就不是為了平息事端,而是要把事情鬧大呢?”
  “這……”
  楊慎心想,還能這樣想?
  就算妳跟皇帝關系不睦,至少皇帝在此事上,壹點都沒有說要害妳的意思,處處以妳的意見為準。
  楊廷和道:“到現在,為父逐漸想明白了,其實從壹開始就不該查,只要不理會民間議論,那這件事自然便會平息下去。而將事態擴大的根本原因,就是陛下真派人去查了,給了那些落榜的士子以希望。”
  楊慎眨了眨眼睛,疑惑地問道:“可是……無論是否陛下有意為之,父親現在不都應當以平息士子怨懟為先?”
  楊廷和搖頭:“現在緝拿鬧事的士子,尤其是那些領頭者,已於事無補,先前若只是以壹個禮科都給事中加上唐伯虎來查,就能有效,那現在非要以有資歷且能平息事端的朝中大員出馬,方能奏效。”
  “啊?”
  楊慎越發不解了。
  之前朱鳴陽和唐寅做得還不夠嗎?
  該查的不都查了?
  這次事鬧大了,不想著怎麽抓人威懾那些讀書人,居然還要自查?這不是如了那群讀書人的心意?
  “那父親,此事到底……”
  楊慎的話問了壹半,沒再問下去。
  楊廷和道:“妳是想問為父,用敘考中進士,為父是否向考官打過招呼?沒有!絕對沒有!”
  楊慎急忙解釋:“兒不是此意。”
  “妳是不是此意不重要,總之妳心中也有了懷疑,因為妳壹向輕視用敘,就像為父也覺得他在此番會試中,未必能過壹樣……連身邊人都有如此疑慮,那些普通士子怎麽不會產生懷疑呢?”
  楊廷和有些心力交瘁。
  他突然發現,只要他在朝中,總被壹些事纏繞到身上。
  現在壹次會試,就引起這麽大的風波,想來就是小皇帝在背後搞鬼,還堂而皇之來個什麽自查。
  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當時怎麽就聽信了小皇帝的鬼話?
  還那麽自信,真讓人去查了?
  “那父親,現在讓誰出面,才能令朝中士子輿論平息?”楊慎問道。
  楊廷和冷冷壹笑,沒做作答。
  楊慎從父親笑容中看出,讓別人去查,好像都無濟於事,只有楊廷和親自出馬,才算是壹尊大佛,把所有牛鬼蛇神壹並鎮住。
  ……
  ……
  三月初六。
  距離殿試只剩下不到十天。
  照理說會試風波此時應該已經平息,不會再有什麽波折,但因現在士子鬧得越來越兇,禦史言官已不可能坐視不理,紛紛上奏。
  提出解決方案的人很多。
  有人主張把召集鬧事的讀書人法辦,也有人主張徹查以平息士子之怨。
  還有說不加理會的,讓士子隨便去鬧。
  朝會上,朱四搖頭嘆息:“是朕疏忽了……若是從壹開始,朕不跟楊閣老商議,讓人去查,應該就沒這回事了……這全都是朕的過錯啊!”
  眾大臣不由面面相覷。
  雖然他們也猜到,之所以會有調查會試舞弊案這壹出,跟朱四先前單獨召對楊廷和有關。
  但現在朱四公然承認,還是讓有些人心裏不舒服。
  這麽大的事,不在朝堂上商議,君臣私下便決定了?
  還把事鬧這麽大?
  這口黑鍋,不折不扣真要妳們君臣二人來背。
  “諸位卿家,妳們有何好意見?朕也累了,根本就沒什麽事,有的人卻非要鬧,難道要朕出面才可平息嗎?”
  朱四說這話,其實已在對楊廷和暗示,妳該出來面對壹切了。
  楊廷和走列:“陛下,此事既因臣而起,那就由臣來終結……給臣壹天時間,臣會給天下士子壹個交待!”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